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以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強度下降,也就是骨頭“變脆”,骨折風險顯著升高。該病往往在發生骨折前沒有明顯征兆,一旦發生骨折,特別是髖部骨折,患者往往活動能力明顯下降,易誘發多種感染、血栓和急性心腦血管事件,進而導致終身殘疾,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國骨質疏松癥患病人數約9000萬,其中女性約7000萬,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患者數量可能持續增加。但遺憾的是,與骨質疏松癥高位流行趨勢相悖的是,公眾對其的認知度低、診斷率低、治療率低。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今年的中國主題為“健康體重強骨健身”。值此之際,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李梅呼吁,骨質疏松癥作為一種可防可治且需要長期防控的疾病,急需提高公眾對該病的防治意識,并建議將該病納入慢性病防治體系。
李梅介紹,骨骼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在支撐身體、保護內臟、運動功能、調控代謝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骨質疏松被稱為“沉默殺手”,會悄無聲息地侵蝕骨骼的健康。該病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癥狀,若不及早發現并治療,會導致多重急慢性并發癥,威脅健康?!按蟛糠秩瞬粫鲃尤ピ\斷和治療骨質疏松?!睋蠲方榻B,很多患者確診為骨質疏松癥時,甚至已經發生了脆性骨折,仍僅補充點鈣劑和維生素D,這并不足以降低骨折風險。事實上,臨床上已有強有效的治療策略,建議根據骨折的風險分層,采取個體化的骨質疏松癥藥物治療。極高風險及高骨折風險的患者可選用更有效的注射類藥物,中風險患者可選擇口服類藥物,低風險患者則可采用以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為核心的預防措施。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夏維波強調,科學管理體重與骨骼健康密不可分。無論是低體重還是肥胖癥,都會對骨骼健康帶來不利影響。低體重人群常常因鈣、維生素D、蛋白質等負平衡或激素水平變化引發骨量減少,過少的肌肉和脂肪會減少骨骼受到的力學刺激,削弱骨強度,增加骨折風險。而過度肥胖常伴隨體內慢性炎癥和氧化應激水平的增加,破骨細胞活性增加,導致骨量流失,肥胖人群的肌肉質量相對不足,平衡能力下降,容易引發跌倒和骨折等不良事件。
此外,夏維波提醒公眾,老年人“縮個兒”、腰彎駝背,都可能是骨質疏松發出的警報,需要引起重視。若身高縮短超過三厘米,則可能是壓縮性骨折的信號,應及時就醫,做骨密度和胸腰椎側位X線相等檢查。
近日,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和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就如何做好健康體重、強骨健身提出五條建議:
保持適宜體重: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肌肉圍度等指標,根據身體變化調整飲食和運動計劃,保持適宜的體重。
均衡營養:建議通過合理膳食或鈣補充劑增加鈣的攝入,增加陽光照射、攝入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維生素D補充劑,來保證維生素D充足。
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可選擇“有氧+力量+平衡”相結合的多種運動模式,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減少跌倒風險。
改變不健康生活習慣: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濃茶、含糖碳酸飲料等。
高危人群早篩查早防治:對于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應盡早進行骨密度檢測。對于確診為骨質疏松癥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接受有效的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促進全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