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多年,現在夫妻關系不好,也不給生活費,我該怎么辦?”,黃女士說道。宿松縣12338婦聯維權服務中心迅速響應,一邊安撫情緒,一邊聯動基層婦聯,到當事人家中開展調解工作。這是宿松縣12338維權服務中心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一條熱線,架起了守護婦女權益的“連心橋”。
從“耳畔熱線”到“身邊港灣”
2024年11月,宿松縣婦聯在全市率先掛牌成立12338婦聯維權服務中心。這不僅僅是一個熱線號碼的升級,更是一個集法律咨詢、心理疏導、矛盾調解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維權服務陣地正式落地。
“我們中心的核心目標,就是讓婦女姐妹遇到困難時,知道‘娘家’的門往哪開,能第一時間找到依靠。”宿松縣婦聯主席介紹道。中心創新服務模式,實行 “線上+線下”雙軌并行。線上確保“12338”熱線24小時暢通無阻,專業接線員隨時傾聽、記錄、轉辦。線下中心窗口由縣婚調委專業調解員輪值坐班,縣婦聯主席定期接訪,更有一支由退休法官、律師、心理咨詢師等12名專業人士組成的 “宿家和”巾幗家事幫幫團,按需“點單式”接訪。
這種模式徹底改變了以往信訪工作流程分散的局面,實現了訴求“一口進”、服務“一攬子”,讓婦女群眾真切感受到“娘家”的便捷與溫暖。
從“單兵作戰”到“聯動閉環”
面對復雜的婚姻家庭糾紛,單打獨斗力量有限。中心充分發揮“聯”字優勢,構建起 “中心吹哨、部門報到”的協同聯動機制。
“中心受理的每一個案件,我們都會精準研判。”對于一般家事糾紛,由“宿家和”巾幗家事幫幫團或基層婚調室及時介入調解;涉及家暴等重大敏感案件,則立即啟動 “維權直通車” ,中心第一時間聯動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門,實現信息共享、案件聯辦、精準維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家暴案件,實行 “危險性預測分級管理”,根據當事人填寫的預測表評估風險等級(低危、中危、高危),對高危案件聯合公安力量第一時間干預,筑牢安全防線。
從“中心樞紐”到“全域網絡”
讓維權服務觸手可及,關鍵在把陣地前移到婦女群眾的家門口。中心不是孤島,而是貫通全縣的“中樞神經”。縣婦聯持續推進村(社區)婚調室建設,逐步實現中心、縣級婚調委、基層婚調室資源共享、功能互補。同時,創新采取“以獎代補”形式,在4個村(社區)建成“宿家和”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室”,把“說理評理”的窗口搬到婦女群眾身邊,讓維權網絡真正全域覆蓋、無縫銜接。“皖美鄉村”巡回服務: 在全縣建成5個“皖美鄉村法治行”工作站,整合23個鄉鎮(街道)司法所、婦聯力量,與5家律師事務所“多對一”結對,全年開展鄉村法治主題活動46場次,把法律知識和維權服務送到田間地頭;“法律明白人”遍地開花: 聯合縣法院開展庭審觀摩,通過“幫幫團帶訓+司法所輪訓”,培育299名婦女法律明白人,實現了鄉、村婦聯主席100%成為法律明白人,基層調解力量得到雙線培育和顯著增強。
從“事后救火”到“源頭防火”
“維權工作,不僅要‘滅火’,更要‘防火’。”縣婦聯主席強調。中心依托全縣建立的婚姻家庭矛盾糾紛排查網絡,將日常排查與專項排查結合,對風險隱患實行 “分色預警”。同時,中心成為全縣普法宣傳的重要陣地。線上利用“宿松女性之聲”全媒體矩陣常態普法,線下結合“三八維權月”等重要節點,“宿家和”幫幫團成員變身普法宣講員,縣鄉村三級聯動開展“建設法治宿松·巾幗在行動”等活動500余場,覆蓋1.5萬人次,不斷提升婦女法律素養和維權意識。“,深入23個鄉鎮(街道)開展《婦女權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巡講23場,受眾近2000人。
從“抽象數字”到“溫情答卷”
中心自掛牌以來采用四步工作法,按照“四聲三心”的原則,已累計接處線上線下各類訴求百余件,聯動“宿家和”幫幫團精準服務家庭24戶,組織專業力量走村入戶調解16次。這不僅僅是一串數字,更是無數個家庭關系得以修復、婦女權益得到保障、社會細胞重歸和諧的生動見證。
“12338,是號碼,更是承諾。”宿松縣婦聯主席表示,“我們將持續擦亮這個‘娘家’窗口,進一步優化機制、下沉資源、做強品牌,讓12338熱線和服務中心真正成為全縣婦女兒童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溫暖港灣’和‘堅強陣地’,為平安宿松、和諧宿松貢獻更大的巾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