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瑯瑯書聲環繞的當涂縣小橋社區,一處80平米的“幸福工坊”正悄然改變著15個家庭的生活軌跡。這里沒有機器的轟鳴,只有縫紉機歡快的噠噠聲,陪讀媽媽們靈活安排著工作時間,每月人均增收2500元,用巧手編織出“帶娃增收兩不誤”的幸福圖景。
一是黨建帶婦建,巾幗促共富。小橋社區婦聯在走訪中發現,轄區坐擁4所學校,超七成寶媽成為“全職陪讀族”。一面是寶媽“想賺錢又走不開”的焦慮,一面是服裝作坊“訂單在手卻缺人手”的困境,社區依托“五橋同心 情系村民”黨建品牌,巧當“紅娘”,在轄區內聞聲書苑小區打造“同心微工坊”,架起供需對接的“同心橋”。通過“社區+作坊+物業”三聯機制,18位媽媽實現“送完孩子上學,抬腳就到車間”的靈活就業,累計創收超10萬元。
二是以技能培訓,賦能就業力。“三天上手,七天出師”的速成培訓讓零基礎媽媽變身巧匠。社區特邀熟練技工開展縫紉實訓,創新“師徒結對”傳幫帶模式,讓新手在老師傅手把手指導下快速成長。兩期培訓惠及百余人次,不僅傳授技術,更搭建起鄰里互助的情感紐帶。正在裁剪布料的李大姐笑著說:“現在接孩子前能做30件成衣,既補貼家用,還結識了一群姐妹。”
三是用貼心服務,激活新動能。此外,小橋社區還打出服務“組合拳”,開發商提供了萬元租金優惠商鋪;小區黨群服務驛站和物業企業則開辟了“愛心自習角”托管孩子;婦聯工作人員及社區網格員更是變身“就業紅娘”,線上線下一對一推廣工坊。面對訂單波動,還主動對接南京企業開拓市場,確保工坊能夠持續運轉,居民收入有保障。同時,定期懇談會機制的設立也及時解決了工坊在供水供電、設備維護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同心微工坊”用繡花功夫破解基層就業難題,這間小小工坊丈量出的,不僅是居民與工作場所的物理距離,更是基層黨組織、婦聯組織與婦女心貼心的溫暖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