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安徽省科技館,工作人員與參加研學營的小朋友互動。
探名勝古跡、覽山川湖海、尋紅色足跡、訪知名學府……進入暑期,研學游迎來旺季。
連日來,無論是在交通車站,還是在熱門景區,總能見到不少背著小書包,戴著統一樣式旅游帽的中小學生,他們走出課堂,參加這種“教育”與“旅游”相結合的活動,開展戶外研究式學習,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而迅速增長的需求,也考驗著行業的應對能力,如何接住這“潑天的富貴”,進一步提升服務、補齊短板,讓孩子們真正“乘興而來,滿載而歸”,也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
暑期“研學游”持續升溫
“今年的研學活動同比增長超七成,截至目前,我們已接待了近150個外來研學游團體。”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公眾教育與服務部主任邱曉玲說,針對研學熱潮,今年該館在往年的“大漢‘奇遇記’”“體驗博物館——社會實踐”等研學營項目基礎上,新推出“神瞳尋寶”暑期研學項目,吸引了許多家長、學生報名。
為了讓參與者“游有所獲”,讓研學旅行真正成為學校之外的“大課堂”,各地相關部門積極布局,大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研學品牌活動。
在武漢,由長江流域研學旅游聯盟主辦,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的“同飲一江水 共護母親河”2024“暑期第一課”研學游近日啟動,長江流域11省市學生組成的研學團將實地考察,親身感受長江的壯麗景色和獨特生態,學習地理、歷史和生態等方面的知識;在湖南,江永縣結合當地瑤族文化、古村文化打造的研學旅游產品別有韻味,游客到勾藍瑤寨可參與“打糍粑體驗”“親子DIY手作”“民俗表演”等互動體驗項目……
此外,一些“小而美”的研學項目也受到追捧。南京第九中學的學生們走進南京中醫藥大學開啟“尋夢中醫·高中生夏令營”,南京市第十三中的學生們走進南京大學,聆聽專家介紹人工智能。
值得一提的是,親子研學營也成為當下的熱門選擇之一,如今,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愿意陪孩子行走世界、增長閱歷。重慶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婦聯推出4期親子研學營,15個家庭即可成團,受到家長學生喜愛。
不少單位還通過組織公益性研學游,為山鄉孩子打開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門,如重慶市婦女兒童基金會、巫山縣婦聯近日組織253名生活在大山深處的留守困境兒童和“愛心媽媽”代表參觀了重慶市科技館、海洋公園等地,沉浸式學習科學知識。
“這是我第一次來重慶主城,特別開心,夏令營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一名來自巫山縣騾坪鎮的困境兒童說。
邊游邊學,寓教于樂
一次充實而難忘的研學,對于孩子和家長來說,總是值得期待。近年來,許多機構在“研”與“學”上不斷探索,推出更加豐富和多元化的研學產品,讓孩子們研有所思,學有所獲。
重慶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婦聯推出的研學營包含兩條線路,一條是到聶帥故里——重慶市江津區,參觀聶榮臻元帥故居,了解聶帥青少年時期的成長足跡,并開展農耕采摘活動,體驗勞動的樂趣;另一條則是探秘長江三峽,開啟一趟穿越山水之間的奇幻之旅,感受李白、杜甫、劉禹錫等文人墨客筆下的壯闊與秀美。
“研學不同于普通‘旅游’,更多的是要讓學生在丈量大地的腳步中成長。”該項目負責人王茂焱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出發前會讓家長和學生提前做“功課”,如參加“長江三峽”線路的家庭出發前要一起看《長安三萬里》動畫片,讀《登高》《早發白帝城》《竹枝詞》《前出師表》等與三峽有關的名篇詩句,還要帶上10元人民幣,一起尋找藏在紙幣上的風景。
“在課程設置上,我們注重將教育元素融入旅游實踐。”長期從事“研學游”項目組織的重慶市青少年社會教育協會工作人員季翠介紹,目前,該協會開展的項目一般從德智體美勞多個維度進行課程設計。比如,今年的云南民俗之旅營,包含到滇池研學水系治理,開展撿拾垃圾、學習垃圾分類活動;走進陸軍講武堂,體驗軍事訓練,了解波瀾歷史,厚植愛國情懷;與少數民族學生手拉手結對,體驗少數民族篝火晚會等主題活動,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
“相比一般的導游講解,我們會針對性地設計一些任務,讓孩子自己,甚至帶著家長去探究。”王茂焱說,“項目還關注家長的成長,例如在參觀聶榮臻元帥故居時,也會講到聶帥小時候的家庭環境,父母對他的影響,以及他教育子女的方式,讓家長了解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自身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關于對擬發布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中,將“研學旅行指導師”職業名稱變更為“研學旅游指導師”。“這有助于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目前,我們的指導老師均取得了導游證、教師資格證。且上崗前對他們進行了專業培訓,以確保具備提供高質量研學實踐服務的能力。”季翠表示。
推動研學健康發展
據第三方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超過1600個,研學企業3萬多家,研學市場規模1469億元;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422億元。
旺盛的市場需求,也對研學實踐的規范經營、內容提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進一步優化服務、規范市場,滿足大眾對高質量研學產品的需求,是社會的共同期待。
“研學游更要‘研學優’。研學游作為文旅融合的新業態,旅游是載體,教育是目的。”全國三八紅旗手、重慶市江北區正心家庭教育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鄭勇利認為,“研學服務提供方要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優勢,注重課程與教材的相關性、內容的專業性,將知識性、科學性、體驗性、教育心理規律等綜合到產品當中,提升講師的綜合素養;家長在面對五花八門的宣傳時,也要擦亮雙眼,綜合考慮孩子的個人成長需求、興趣愛好、家庭經濟能力等,選擇合適的研學游產品。”
不久前,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聯合福田區消費者委員會發布了《研學旅行消費監督調查結果》,提示消費者通過正規渠道選擇研學機構,報名前查看研學機構是否取得由文旅部門頒發的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查看經營者評分和商品評價,詢問研學老師的資質和具體活動內容,避免掉入“偽研學游”陷阱。
“研學旅游涉及教育、文化、旅游、體育、市場監管等多個政府部門,需要多部門聯手,加強協同,全鏈條、全環節、全覆蓋完善標準、加強監管,共同助推研學市場高質量發展。”相關專家表示,相關機構也要在課程體驗、服務品質、研學體驗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留住顧客,在市場上占領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