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抑郁癥問題?!?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披露:我國抑郁癥患者人數超過9500萬,30%是18歲以下青少年,其中,50%為在校學生。
今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行動計劃將新時代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重要戰略層面,要求政府、社會、學校、家庭、醫院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回應青少年心理需求。
10月21日至22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首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在昆明召開,聚焦青少年抑郁癥問題,呼吁家庭、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必須正視青少年抑郁癥帶來的嚴峻挑戰。論壇期間,多位專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探索。
學業壓力和家庭環境是主因
《少年發聲》作者陳瑜訪談了全國近100名青少年。他發現,無論是學習成績不理想,還是成績優秀的孩子,都不開心。
資深精神科主治醫生范麗榮說,“我在門診和住院部接診了許多生病的青少年,每個生病的兒童青少年背后必然都有一個生病的家庭或者生病的環境?!狈尔悩s獨立執業后接診的第一個抑郁癥女孩告訴她,“醫生,我的世界一直在下雨,好像永遠都沒有晴天”。這個女孩四年后割腕自殺沒有搶救過來。
范麗榮說,抑郁癥女孩的自殺帶來的心靈沖擊一直影響著她。“當孩子們困難、悲傷、失望、絕望的時候,父母、老師這些可以依靠的大人,他們在哪里? 我們每一次的缺位都可能讓這個孩子在絕望中選擇自殺或者自傷?!?/span>
北京四中原校長、金融街潤澤學校校長劉長銘認為,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主要源于家庭,親子關系不睦,孩子從家庭中無法獲得安全感;從學校角度看,學生在校社交受挫,學業壓力過大,回到家又沒有得到關愛,那么孩子就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影研究發現,父母的高期待會導致孩子焦慮和抑郁,如果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期待太高,也會導致焦慮。
李新影對一些13歲的孩子所作的追蹤調查顯示,13歲的時候家長對孩子是高控制型的,會導致孩子在16歲的時候,大腦發生一些變化,從杏仁核到前額葉的連接活性發生變化,使孩子更容易抑郁。李新影表示,打孩子傷大腦,罵孩子、經常地批評貶損,也會影響大腦發育,從而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做孩子的隔火墻和減壓閥
“有時候我在門診比較難,因為流失率很高,有的父母不愿意承認孩子有問題?;忌弦钟舭Y后會向兩個極端發展,積極的干預,孩子的抑郁可以雁過無痕,但治療不及時,就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影響會延續到他們成年甚至老年,形成抑郁型人格障礙。”范麗榮說。
李新影認為,父母應該做一個隔火墻,而不是壓力源,把無論是學校、同伴,還是社會教育生態帶來的壓力,統統隔絕,讓孩子盡量在一個比較放松的狀態下,去發展自己、去學習、去生活。
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主席、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表示,家長要與孩子做知心朋友,每天和孩子一起聊天,一起走路,在一盞燈下共讀。當孩子跟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要有接受一個平凡孩子的情懷,無論孩子現在成績好壞,表現優劣,他的未來不止百種可能。
昆明丑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的學校里有70多個孩子,都是“問題孩子”。他說,學校生活會把孩子家庭教育的弊端給暴露出來,所以學校還要有一個積極的使命——糾正家庭教育,理解兒童、信任兒童、家校協同,共同為孩子營造起一個適合他的生存環境。
家校社協同應對挑戰
為期兩天的論壇達成了《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昆明共識》:重視學校專業隊伍建設;正確看待生命成長問題;更新家長固有教育觀念;采用客觀公正心理測評;實現社會醫療心理統一;堅持多種方式對癥治療。抑郁癥并不可怕。幫助比轉化更重要,共情比感化更重要,構建比改變更重要,保護比教育更重要。家長要淡化與別人的攀比,關注孩子的個體,尊重孩子的個性與意愿,讓他成為最好的自己。一個健康幸福的孩子,才是家庭的希望。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彌補現有醫療系統和心理咨詢系統的不足,即“短期是診治,長期是成長,全程是陪伴”。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王旭明認為,學校開展心理教育要抓住小升初、初升高這些關鍵時期,考試、升學求職、父母離異、家庭變故、初戀等這些關鍵因素,不要用健康或不健康對孩子的心理做簡單判斷,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表示,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學習觀、學生觀、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幸福比成功更重要。要善待兒童,教育是要培養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創業精神的終身學習者,應抓住教育改革發展的主動權,形成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的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