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時代女性發展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線上召開。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理論根基與中國化歷程”“性別文化分析與教育推進”“女性職業發展的特點與社會支持”展開討論。論壇既有學術前輩們的殷殷囑托,也展現了性別研究中青年群體的奮斗姿態與豐碩成果,是一場跨學科、跨代際交流的學術盛宴,將為探索新時代女性發展提供理論啟迪及方法啟示。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劉天紅
近日,“新時代女性發展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線上召開,會議由吉林省婦女學會主辦,長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春師范大學性別文化研究所承辦,東北師范大學女性研究中心暨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協辦。研討會分為“婦女解放理論與實踐”“性別文化與教育”兩個分論壇展開研討,東北師范大學王晶教授、長春師范大學閆玉教授分別擔任主持人,延邊大學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金花善副教授、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韓賀南教授擔任評議人。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及在校學生參與研討。
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理論根基與中國化歷程
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是指導中國婦女獲得解放與發展的思想武器,只有深刻理解其理論根基與思維方式,持續推動其中國化歷程,才能真正實現這一理論的當代價值。
北京大學校刊編審魏國英教授從“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中國化的發軔”“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創立”“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的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創新”四個方面梳理了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中國化的歷程,認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及其婦女理論作為旗幟,使之與中國婦女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性別文化相結合,始終堅持把實現中國婦女的解放和發展作為奮斗目標,始終把廣大婦女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力量,始終把婦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這是中國共產黨婦女解放與發展理論建設的鮮明特色,也是中國婦女運動持續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理論保障。
東北師范大學胡曉紅教授提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理論根基。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即物質是世界運動和歷史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的實踐活動是推動物質世界和人類歷史發展變化的動力基礎。在此基礎上,她提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理論根基,其中,“兩種生產”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邏輯前提,私有制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核心議題,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理論特質可以概括為三個承諾:對婦女解放的正規承諾,對解釋婦女受壓迫的科學承諾,對社會變革的實際承諾。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為指導,在推動新時代婦女事業的實踐中實現了婦女工作的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和實踐創新。長春師范大學講師張小寶論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婦女工作的創新及價值,提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婦女工作的理論創新體現為對婦女價值、婦女發展目標及婦女發展路徑的重新闡釋和探索;方法創新體現為婦女工作中蘊含的整體性思維、全球化視野及社會性別視角;實踐創新體現為通過相關制度機制的建構、婦聯組織的改革及性別平等文化環境的營造來推動婦女工作的進路。
東北師范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張明蕓教授談到進一步推動女性/性別研究及女性研究中心發展的思考與建議。她表示,未來應持續關注女性解放與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婦女解放理論,科學認識婦女地位、婦女作用,系統梳理與總結有關婦女解放及婦女發展的重要政策等本土理論資源,關注各歷史階段中杰出女性的成長歷程;應突出特色——以女性教育與女性思想教育為重要切入點,探索婦女研究發展的獨特路徑。
性別文化分析與教育推進
先進性別文化構建是一個關乎人類文明的終極問題,探源性別文化演進的歷史脈絡,分析經典作品中的性別意識,討論女性在教育中的獨特作用,構成了性別與文化建設的重要維度。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王紅旗教授提出:性別平等,是一個關乎人類文明的終極問題,其關乎個體人性、民族靈魂與人類心性的精神重塑,關乎人與自然、人與人、家與國、國與國之間“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文化重建;宇宙胎生觀,是女性/性別文化研究的原根“母乳”,是“宇宙是一個大生命”哲學的原始基礎,中國“原型母親”女媧以博愛、創生、孕育、濟世之精神,找到了人類精神生命的最原始土壤——“以母愛為核心”的人本思想;應注重多樣性實踐,考察提煉女性生活經驗與生命體悟的“精神性存在”,對百年中國女性“自上而下”的解放運動歷史,進行精神性“聚升”整合。
19世紀的英國作家簡·奧斯汀是女性作家的典型代表。長春師范大學劉旭彩教授借《傲慢與偏見》把握簡·奧斯汀作品中的立場和態度,反映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認為《傲慢與偏見》亦是奧斯汀女性自我意識的體現。《好工作》是英國小說家戴維·洛奇校園小說三部曲之一。長春師范大學的吳秀靈從形象塑造、情感觀念和個人能力三個方面對《好工作》中以主人公羅玢為代表的女性進行了剖析。
繪本為低幼兒童的繪本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載體。長春師范大學劉寶瑞教授引入敘事理論和“刺激-機體-反應”模型,結合低幼兒童繪本的閱讀特征,構建母親參與下的低幼兒童繪本閱讀敘事模型,在數據分析基礎上,從聲音敘事和圖像敘事兩個要素層面分析母親在低幼兒童繪本閱讀中的敘事作用和影響,從實證和微觀的角度探討母親在低幼兒童繪本閱讀能力培養中的深層規律。
女性職業發展的特點與社會支持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女性職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呈現出新特點,探索女性職業發展特點,為包括老年女性、農村女性、貧困女性在內的女性群體提供支持,是持續推動女性解放與發展的應有之義。
東北師范大學副教授呂文華基于生命歷程理論,借助時間觀分析和年齡段,將歷史、社會、個體三個層面進行聯結,采用訪談法,探討了小學女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軌跡及其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女性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支持策略。
女性是否能夠平等地參與社會勞動而不遭受性別歧視就是衡量女性社會地位的一項重要指標。長春師范大學講師楊雪關注新時代中國女性就業現狀及發展導向,深入剖析中國女性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完善女性就業法律法規、引導用人單位轉變用人理念、拓寬女性就業渠道等政策建議。
此外,長春師范大學的趙夢潔探討了智媒時代老年女性群體智能媒介使用的情況,發現老年女性群體智能媒介使用面臨智能媒介信息獲取門檻高、智能媒介信息評價能力差、信息甄別能力不足、智能媒介信息創建意愿不強等問題;中華女子學院的鄭立柱剖析了基層婦聯與鄉村振興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認為基層婦聯參與鄉村振興應發揮鏈接資源的平臺作用、強化自身能力建設、加強人才賦能;中華女子學院的侯滔結合實踐經驗,討論了新時代婦女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與意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