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生不如意,我們是選擇積極主動的“樂觀”還是消極的“悲觀”?科學實驗證明,樂觀的人免疫力高。而且,樂觀的情緒狀態會調動周圍一切有利因素,讓我們收獲更多的友誼和幫助,也會讓我們在挑戰面前更加自信,這也是一種無形的生產力。而“樂觀”不是完全天生的,它是可以后天習得的,這就是“習得性樂觀”。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實踐,積蓄生命能量,最終獲得樂觀的人生。
■ 胡楊
前一段時間,大S和汪小菲的離婚大戰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對明星我并不感興趣,倒是汪小菲的母親張蘭引發了我的關注。這個自稱“北京大妞”的女企業家快人快語,隨手拈來汪小菲與大S之間的梗和素材,就變成了直播間的“流量密碼”,然后轉化成她的帶貨戰績。有人說,在張蘭身上看到了“中國第一代女企業家和創業者”的智慧和韌性。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你如果老站著在那兒,就容易聽見閑言碎語。如果跑起來,耳邊全是風聲,根本聽不見?!?2月1日,張蘭對某媒體記者這樣說。當記者問:“如果這波流量過去,你打算下一步怎么辦?”張蘭說:“沒有‘如果’這一說,在我生命里沒有‘萬一’、沒有‘如果’——這些詞早就刪去了。你為什么不想那9999個機會,老是萬一萬一,就這么一想萬一就實現了,就是想的那危機就來了?!?/p>
“如果跑起來,耳邊全是風聲?!薄叭松鷽]有如果,只有結果。”說得多好啊!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停止了腳步,讓滿腦子充滿“如果、萬一”的雜念,才喪失了前進的動力。不得不說,張蘭可謂營銷高手,在她兒子與大S的離婚大戰中,她一邊游刃有余地幫兒子“出拳”,一邊因勢利導一躍成為直播帶貨的頂流。在64歲的張蘭臉上,完全看不到沮喪和焦慮,更看不到任何悲觀情緒。最近幾天,張蘭也“陽”了,但她馬上開始帶貨N95口罩、營養素……有網友說:“張蘭賣鹵蛋,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這個60多歲的老牌企業家連續一個多禮拜沒日沒夜地在直播間說段子、整活兒,那么從容淡定,在熱賣榜居高不下,硬是把這場原本的家族丑聞變成了立人設、變現‘雙贏’的好機會。”張蘭自己也說:“貓有九條命,我想我也有九條命,置之死地而后生?!?/p>
轉危為機,似乎一直都是張蘭的“天命”。創業28年,從2萬元起家到身家數十億,從“俏江南”風光無限的老板娘到與資本對賭失敗徹底出局,張蘭的創業之路可謂充滿了坎坷和曲折,但她的眼神卻一如既往地堅定,嘴角一直上揚,張蘭也因此被網友們稱為“戰蘭”。
人天生容易悲觀,后天要主動修煉成樂觀主義者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越長大越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不遂人愿的事情,面對這些不如意,我們該何去何從?是選擇積極主動的“樂觀”還是消極的“悲觀”?
人天生是悲觀者。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寫道:“人,天生是悲觀者,而后天我們要主動修煉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钡拇_,從出生到死亡,就這一結果看人都是悲觀的。根據人類進化學的解釋,人天生是悲觀的,或者說習慣性地對壞事的關注會比對好事要多,這就是所謂的“負面偏差”。比如,孩子該放學回家的時間沒有到家,媽媽的心里七上八下,總想著各種不測。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比較容易被令人煩惱的事情占據太多的意識和情緒空間。人類的大腦似乎天生就易吸收“負能量”,換句話說,“負能量”更能刷“自我存在感”。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也就不能有意識地把“樂觀”吸納進自己的意識流中,從而習慣性地被“悲觀”套牢。
樂觀是一種“免疫力”?,F在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我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茖W實驗已證明,樂觀的人免疫力高。人體內有NK細胞和T細胞,這兩種細胞對免疫力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當人悲觀無助時,這兩個細胞就被抑制了。人的身心是一體的,悲觀情緒如果不及時排解,最終都會在我們的身體上留下印記。美國一所大學曾就人類腦電波進行測試,人在一般狀態下腦電波處于240毫安左右,在傷心、憤怒等消極情緒下,毫安數水平會低很多(特別是抑郁狀態)。同時,研究者們也調研了那些數值超過240毫安的人,他們大部分都慈眉善目、身體健康,且有以下幾個特點:懂得感恩和付出,覺得生活有意義,十分積極樂觀。
樂觀也是一種“生產力”。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樂觀者一定會往好的方面想,悲觀者一定會往壞的方面想,兩種看法都講得通但結果迥異。這就像一個形象比喻:桌子上有半杯水,悲觀主義者想已經喝了半杯了,樂觀主義者想還有半杯呢。雖然悲觀主義者通常比較容易看清事情的真相,但他們往往優柔寡斷,缺乏行動力,因此“悲觀者或許正確,但樂觀者更容易成事”,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樂觀一點。
我們常說“尷尬人總遇尷尬事”,而“樂觀的人也總遇高興事”,這就像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生活往往會朝著我們向往的方向前進。樂觀的情緒狀態會調動周圍一切有利因素,讓我們收獲更多的友誼和幫助,也會讓我們在挑戰面前更加自信,自信地看世界,也更自信地面對自己,這也是一種無形的生產力。
養成“習得性樂觀”,需學會記錄和清理
然而,“樂觀”不是完全天生的,它既受我們成長環境的影響,又受自身思維方式的限制;它既是一種對世界的解釋系統,又是一項可以增強心理免疫力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它是可以后天習得的,這就是“習得性樂觀”。
記錄美好,疊加樂觀?!痘畛鲎顦酚^的自己》里講到修煉“習得性樂觀”的方法——每日記錄3件好事。每天晚上,思考并記錄今天發生的3件好事:可以是同事不經意間的一句讓自己感動的話,欣賞的一部有意思的電影,聽到的一個好消息,做的一件好事,嘗到的一道佳肴……當筆尖流瀉下這些文字時,我們的內心也會同時溫潤起來,生發起暖暖的小確幸。
當我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真善美”上,放在積極的“人事物”上,那些看上去平凡瑣碎甚至偶爾有些糟心的日子,就會轉變成積極的正能量,久而久之,身在其中的我們也會變得更加積極樂觀。
我自己不但喜歡文字記錄,還喜歡自拍,每次出門走到路上,看到美景就想把自己“嵌入”,結果不但自拍技術越來越好,而且每天都能充滿好心情。這大量的生活自拍照,讓我在每個平凡的日子里都閃閃發光、別具一格,即使多年后隨手翻到,相信都是一次美好的充電。而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我們才是自己最大的伯樂,要善于發現和調動自身的優勢,讓它們發光發熱。
清理“不當”信念。心理學家認為,情緒通常不是由于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引起的,不良情緒往往是因為不合理的信念引發的。馬丁·塞利格曼曾說:“樂觀是一種積極的解釋風格?!北热?,同樣是被新冠病毒感染,悲觀者的解釋可能是:我被感染了,我一直以來免疫力比較低,運氣總是那么差,是誰傳染了我……樂觀者的解釋則是:我以為我不會被感染呢,哈哈,還是中招了,這下靴子終于落地了,既來之則安之吧。
所以,當我們遇到事情時,首先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僵化的信念“綁架”,更不要放縱自己的悲觀情緒。試著放下“總是,必須,一定,永遠”這些詞兒,增強自己的心理彈性,這是培養積極的思考模式和認知風格的過程。
當然,這里講的是一種富有彈性的“樂觀”,而不是盲目樂觀,因為所有的情緒都是“過猶不及”。“習得性樂觀”告訴我們:樂觀或者悲觀的心理狀態并不是絕對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實踐,積蓄生命能量,最終獲得樂觀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