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這段話出自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的講話。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區域布局正在重塑,疊加世紀疫情和地緣政治影響,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科技創新仍面臨諸多“卡脖子”難題。
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2020年以來,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明確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牢牢放在滿足國內需求上,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了中長期我國擴大內需方面的總體要求和具體措施等。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正逐步形成,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奠定了基礎。我國現有14億多人口,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4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達4億多人,正在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11年保持在50%以上。此外,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這些都表明我國擁有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強大供給能力。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擴大內需方面還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制約內需潛力釋放的體制機制堵點仍然較多,現代產權制度、社會信用體系等營商環境還有待優化,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找準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點,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統籌發展與安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本期特約專家:李瑞琴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