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這段話出自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充分闡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構成了重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核心要義。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它們走過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這種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看作相互對立關系的發展模式,已經被歷史證明具有不可持續性。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本質上跳出了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從人類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視角出發,著力于構建“越保護、越發展”格局,倡導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經濟社會共同發展與生態文明齊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不斷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實現了我國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效協同。一方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措施之實前所未有,制修訂30多部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相關法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日趨完善;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作出了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2016年至2020年5年間,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5.8個百分點,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提高17.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低碳綠色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信息、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367.7萬輛,比上年增長152.5%;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在全球占比超50%;新能源汽車企業在電池、半導體芯片、無人駕駛等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上屢有突破,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發展的橋頭堡。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面向未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通過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道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我國的發展內容、資源概念、組織模式、體制機制等方面將持續開展全方位、歷史性轉變,走出一條“越保護、越發展”的新路,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不竭動力。
本期特約專家:張卓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