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系雙方都很脆弱,都想讓對方為自己提供能量而不可得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看見自己,關懷自己,給自己加油,自己有能量才能去支持對方,才能將關系導向更健康的方向
■ 梅亞
親密關系中,如果兩個人同時處在低能量狀態時,就沒有辦法給予對方支持。這時,我們該如何走出這種情緒?
關系陷入指責和攻擊
中層管理者趙濤最近工作壓力有點大,他和上司去陪客戶吃飯,被客戶灌了不少酒,胃里很難受。本想回家好好休息,結果上司又找他談話,批評他最近工作不夠上心,導致部門的兩個員工出錯。趙濤滿腹的委屈沒法和上司發泄,自己憋著不滿的情緒回家,加上身體不適,回家后自然沒有好臉色。
妻子這幾天感冒,雖然有老人幫忙,但是白天要上班,下班后還要帶病照顧兩個孩子。她本來期待丈夫能早點下班陪孩子,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沒想到快下班時接到丈夫有應酬的電話。
看到丈夫快12點才回家,還一臉難看,妻子心里累積的委屈瞬間變成憤怒,“你擺臉色給誰看?這個家欠你什么?也不看看自己都做了什么?”趙濤一聽到這話也陷入憤怒,指責妻子無理取鬧,朝她發泄自己的不滿和情緒,“你以為自己了不起,看看你自己,工作做不好,孩子也沒教好!”
兩個人的相互指責和攻擊升級,最后以妻子開始哭、丈夫搬被子去了書房而結束,爭吵讓兩個人都很受傷。
無法從關系中得到支持
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很多人在關系中感到痛苦的原因與此相似:彼此對對方都有期待,可期待與現實之間有落差,這種落差越大,就會越痛苦。
趙濤希望回家之后妻子可以傾聽、理解或者安慰自己,可妻子沒有;妻子期待丈夫早點回家,幫自己分擔看管孩子的壓力,讓自己休息,可丈夫沒有。
關系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我期待你為我做什么時,你也期待我為你做什么,大家都在期待對方為自己付出,給予自己想要的關心、支持或理解,但在那個時刻,沒有人能夠給出這些,即雙方都處在“要”的位置,沒有人處在“給”的位置。理想的狀態是“我要的時候,你有,你可以給;你要的時候,我有,我可以給”,達到一個關系的動態完美平衡,但現實往往不完美,常常是兩個饑腸轆轆又拿著空碗的人互相指望,互相索取,又互相失望和受傷。
當一個人在親密關系中并非如自己期待的那樣時就會失望和受傷,然后將這份受傷的情緒化為攻擊,去攻擊對方,以此讓自己好受一些。
當你深陷情感脆弱,感到疲憊,壓力大,需要支持、關心,期待別人給你提供情緒價值時,可此時對方也很脆弱,無法提供,兩個人即將陷入相互指責的泥潭,該如何智慧應對呢?
我們需要先看見自己,先進行自我關懷,好好愛自己,試著自己去理解和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試著先把自己的“空碗”裝滿。做個深呼吸,先覺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搞清楚對方此時的狀態,才有可能把事情從糟糕的方向導向我們自己想要的方向。
會安撫自己的人才有愛人的能力
當我們感到無助、難過、疲憊、一切毫無意義,期待關系中的Ta為我們做些什么,可對方也同樣深陷情緒漩渦時,不妨試試這幾個技巧。
1.暫停技術。
在感覺自己在關系中的狀態很不好,正充滿負面情緒時,請做一個暫停,停止正在說的話,停止手頭正在做的事,可以立刻離開房間,讓自己獨自待一會。
停下來是為了不讓事件和關系往更壞的方向發展。如果不先處理負面情緒,我們很難把事情處理好。我們會在情緒沖動之下做一些傷害自己和對方的事。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應當作為我們的生活指導原則。
2.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是“指對個人的缺點、不足和沮喪等采取開放、接納和非評判的態度。”當你陷入痛苦情緒時,如果苛責自己,會更加受傷。
如何做到自我關懷?克里斯廷·內夫在《自我關懷的力量》一書中說:自我關懷的核心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善待自己,共通人性和靜觀當下。
善待自己就是要以友愛的方式理解自己,而不是批評和指責;共通人性指的是我們要感受到與他人之間生命體驗的契合,而不是被自己的痛苦孤立和隔離;靜觀當下是對體驗要有客觀平衡的察覺,既不忽視痛苦,也不擴大痛苦。
3. 覺察自己的情緒。
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用心覺察此刻的想法和感受,看見自己的情緒。情緒一旦被看見就不再強大。
明確此刻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為我們的選擇做準備,也會讓頭腦變清晰,帶給我們行動力。
情緒具有傳染性,越是親密的關系,彼此間情緒的傳染性越強,尤其是壞情緒的傳染威力更大。如果沒有覺察和轉變,在壞情緒的作用下,會把彼此的關系往越來越糟糕的方向發展,所以穩定自身的情緒尤為重要。
(作者系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