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李默課題組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論文提出,“非強表型突變”驅動腫瘤發生的可能,揭示了人體內大量無表型突變或“良性”突變的潛在危機,為家族型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此項研究中,李默課題組發現,BRCA1伴侶基因BARD1的單突變(P24S或R378S)不產生致癌表型,而當兩單突變順式存在時,則聯合產生致癌效應,導致BRCA1/BARD1復合體功能異常及基因組紊亂。該研究同時提示,BARD1類似突變腫瘤患者適用于PARP抑制劑的靶向治療。
在前期研究中,該課題組發現了小分子多聚物PAR與抑癌基因BRCA1的分子聯系,揭示了靶向化療藥物PARP抑制劑在卵巢癌與乳腺癌治療中的作用機理,拓展了該化療藥物在臨床患者中的適用范圍。(胡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