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清明寄哀思,鮮花獻逝者。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清明節寄托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的家國情懷。清明節不僅是踏青掃墓、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更是緬懷革命先烈、繼承烈士遺志、激發愛國熱情、學習革命精神的重要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講述英雄事跡、致敬英雄精神,并引用愛國主義詩句言志抒懷,強調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央視網《天天學習》與您一起學習領會總書記用典。
【釋義】
這首七律是郭沫若于1937年7月26日自日本歸國途中所作,為《歸國雜吟》組詩之二。
首聯“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1926年,詩人曾投筆從戎,參加了討伐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故有“又當”一說。頷聯“去國十年余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去國十年,指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郭沫若在日本度過的十個春秋。登舟三宿,指郭沫若乘船返回祖國的三天三夜。頸聯“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是全詩感情發展的高峰,也是全詩主題思想所在。為了抗日救國,詩人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只要自己的尸骨埋在祖國的土地上,便是最大的欣喜和安慰。尾聯“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詩人由個人情感的抒發轉為對全民一致行動的號召。“蹈厲”指舞蹈時動作的威武,后比喻奮發有為、意氣昂揚。詩人懷著一顆赤誠之心,熱切希望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努力,奮發抗戰,同心同德打敗日本帝國主義。
通觀全詩,以“投筆請纓”開頭,“一戎衣”作結,一根愛國主義思想的主線把全詩貫穿為一體,每一字、每一句都閃著光,含著情,殷殷切切,動人心弦。
【解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充分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近代以來,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匯聚起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愛國主義是激勵中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在歷史洪流中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是驅動中華民族這艘航船乘風破浪、奮勇前行的強勁引擎,是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迸發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壯麗旗幟!
山河已無恙,吾輩當自強。經過近代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人民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展現出光明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十分偉大而又十分艱巨的事業,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來,把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了共同的目標不懈奮斗。
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大力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緊依靠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斗,堅持大團結大聯合,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廣泛凝聚中華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共襄民族復興偉業的生動局面,繼續創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